河北邢台饮食文化

导语 邢台很早就有了初期的商业活动,至唐天宝年间,邢州为华夏五州之首,在这一时期“邢州多富商”,繁荣的商业活动促进了邢地与其它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,也带来了其它地区和兄弟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,是邢台饮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。

  邢台地处中原地区南北要冲,交通便利,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栖息之地,春秋时戌狄人在邢地争战多年,金、元时期,女真、蒙古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就来到了邢地繁衍生息,形成一个有22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城市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邢台灿烂的历史文化,形成了邢台繁杂的民风食俗。

  邢台曾是我国最大的皮货交易集散地,皮革生意的繁荣带来了西北回族地区的饮食习俗,到解放前,邢台光真楼、复馨昌等清真饭店都是邢台规模较大的饭店之一。明朝初年“燕王扫北”后,由山西洪洞迁来的移民,带来了嗜醋的饮食习惯,对造成邢台“咸鲜微酸”的饮食特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战国时,神医扁鹊受封于邢台蓬山,他不仅首创了中华医学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的传统诊治方法,还用中药配方制成了四季扁鹊饼。据记载其春饼能驱瘟防病,夏饼去酷暑,秋饼暖肠胃,冬饼驱寒冷,堪称我国药膳的始祖。

  宋代以前,邢台东部任县、隆尧、宁晋一带方圆百里是一碧千倾的古大陆泽,至明末清初,由于地壳运动,泽内中段脱水,分成南泊大陆泽,北泊宁晋泊,因有多条河水注入,素有“九河下稍宁晋泊”之称,大陆泽苇荡丛丛,野鸭成群。盛产“鱼、虾、藕、菱”,清代举人刘永锡曾有诗一首描绘大陆泽的风光,“《鲤鱼风起苇花秋、点点归鸦古渡头,柳岸日斜人晒网,满天黄叶下西洲》。”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邢台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烹饪原料。

  邢台陆地农作物以麦、粟、黍、稷、玉米、芝麻、豆类为主,蔬菜类有萝卜、蔓菁、菠菜、茄子、黄瓜、豆角等,早在唐代就盛产大葱的隆尧以鸡腿大葱闻名全省,平乡所产“黄芽白”白菜,心实叶嫩,远销京、津两地,泽畔藕质地细腻,甘甜清脆,是藕中极品,早在清初就被列为贡品,1958年,在华北农业展览会上,泽畔一根送展藕,长五尺有余,重二十市斤,获“莲藕之王”称号,令参观者赞叹不已。

  邢台各种名特产品如邢枣仁 、巨鹿串枝红杏、枸杞、不仅闻名全国还远销国外。威县大西瓜、宁晋雪梨、洛阳马场秋梨都是果中珍品,其栽培历史悠久,果肉甜脆多汁,尤其是马场梨,只要把果柄撕开,两手一拉即可把梨分为两半,且久放也不会变色,更是其独特之处。

  邢台山区所产浆水板栗、柿饼、核桃等干鲜果品和木耳、蘑菇、野韭花、土鸡蛋等都是烹饪的上好原料,富饶的物产为邢台饮食文化的发展,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